參展推介 | 四川省團專區——我與川蜀有個約
古語有訓:“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走近川蜀,無人能夠不被那好山好水悠久精彩的文化所吸引,更無人能輕易舍棄離開。這就讓人們不禁發問:“這到底是怎樣美好的文化,又是怎樣的魔力讓川蜀文化隨時間變得越發迷人?” 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樂山大佛烏尤文物保護管理局、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宜賓市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瀘州市博物館、成都博物館、成都永陵博物館等十余家文博單位共同組成的四川館將集體亮相本次博覽會,展示四川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的優秀成果以及四川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資源,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 結合本次展會主題,四川各參展單位精心策劃,帶來了極具四川本地特色以及館藏/景區特色的展示項目,以圖片、視頻、文創、互動參與等方式,不僅多角度展示了四川地區在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成果,還將四川優秀豐厚的文旅資源,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風采展現給大眾。 來自自貢的恐龍博物館和鹽業歷史博物館也將在本次建博會上“大展拳腳”。自貢恐龍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為壯觀的恐龍化石埋藏現場,同時還擁有許多世界級和國家級的館藏精品,其中部份重量級化石將在現場進行展示,向世界一展“東方龍宮”的風采;鹽業歷史博物館則圍繞中國鉆井技術的發展,重點展出歷代鹽工創造的井鹽技術和工藝;宜賓市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富貴白頭”、“宜賓建城2200周年”等多個系列共24種60款文創產品的集體亮相則讓宜賓濃郁的“酒香”彌漫整個展廳;此外,瀘州市博物館不辭千里將朱德舊居、瀘州宋墓石刻搬到了展廳,歷史在這里被重述,讓人瞬間身臨其境。 科技賦能 文化遺產煥發新生 武侯祠在“智慧博物館”建設中對文物建筑、塑像360度全息動態視頻的采集和文物藏品三維仿真模型制作,不僅可以針對性指導館內文物保護、修繕,還能向觀眾直觀展示,提供藏品的相關信息,已順利完成的孔明殿院落、三義廟、劉湘陵園靜遠堂、漢昭烈廟等文物維修工程便是積極探索文化嫁接科技的優秀成果。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將富有詩意的草堂園林濃縮到10多平的展示空間中,通過館藏文物、杜甫詩詞的多樣演繹,動態展示博物館建筑遺產的利用方法以及博物館風格鮮明的詩歌文化特色。此外,極具草堂文化特色的社教課程“草堂一課”也將在現場作為博物館優秀社會教育項目為小觀眾們送上驚喜。金沙博物館根據館藏特色,將著重在追溯太陽神鳥的歷史、文物的發掘保護及修復上進行展示和VR互動;成都博物館則以歷史文化沿革、文物保護、常設展覽及臨展特展、文創產業、社會教育五個板塊為展示內容,多角度展現成都的開放、包容和創新。此外,凝聚民間藝人智慧,寄托勞苦大眾夢想的成都皮影木偶展也將在展會中以實物結合多媒體的方式展出。
科技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中的應用則是四川館又一亮點。景觀重現、數字復原展示、AR\VR互動等方式將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最新成果充分進行了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