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實錄 | 學術論壇一 : 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技術和材料
圖/故宮倦勤齋 ?圖片來自網絡
本屆博覽會的首場學術論壇由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組織,主題為“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技術和材料”,由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副理事長譚玉峰主持。論壇分為七個演講題目,演講人分別來自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各大研究機構、院校和公司,各位嘉賓給大家帶來了最新的保護理念,分享了他們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

圖/論壇現場
中國建筑文化遺產概述
王時偉 ?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

來自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的王時偉老師以其豐富的實際案例向大家介紹了故宮古建筑保護技術的諸多細節。分別從彩畫、琉璃瓦件、石構件、金屬件、傳統工藝研究、墻體保護、木構件加固、對外合作項目等方面進行展開,介紹了古建筑遺產保護從傳統的工藝傳承到材料、技術、工藝的研究性保護的發展歷程。比如彩畫保護從傳統的砍撓重繪到原物修復保護理念的轉變;琉璃件施釉復燒技術的推廣;石質構件物理噴砂清洗的應用案例;鍍金工藝對傳統鎏金的替代和改良;傳統材料灰背、紙張的材料性能研究;墻體反堿的成因及對策;新型材料在木構件加固中的實驗等內容,最后介紹了近年來故宮與國外文保機構合作的太和殿項目、倦勤齋項目的成果與經驗。
通過這些案例可以看到,古建筑的科學保護已經是一門涉及多學科、多工種的系統工作,對其進行詳盡、細致的前期研究,尤其是病害調查、分析與保護方法的研究、論證十分重要,保護工程中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應以前期研究為基礎展開。繼續加大對前期研究、論證投入的力度,將保護工作的流程系統化、科學化已是當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


圖/來自發言人PPT
文物保護中微量有機物的化學與免疫檢測技術
張秉堅 浙江大學文物保護材料實驗室

在文物保護中,探明文物材質和成分是了解文物價值和開展保護修復的基礎性工作。其中,從大量無機物中鑒別出微量有機物成分是最困難的工作之一,常用的分析檢測儀器卻往往難以勝任。如古建灰漿和三合土中的微量有機物的成分;彩繪顏料層中膠結物成分;考古殘留和殘存物成分的鑒別,往往因含量少、樣品少、雜質干擾和保護材料干擾等因素困擾而難以直接檢測。基于如上問題,張秉堅老師提出將檢出文物所有成分譜圖的研究思路轉變為側重目標成分檢測的新方法:即化學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
化學分析法具有快速,便捷,現場完成等優勢。以灰漿有機添加物為例:運用基本化學分析原理,僅需0.6克灰漿樣品,即可檢測出糯米、血料、桐油、動物膠、蛋清、蔗糖等有機物。報告列舉了故宮燕喜堂灰漿分析、“華光礁1號”古船艌料分析、浙江古城墻砌筑灰漿材料分析、中國東部古塔砌筑砂漿分析等案例,通過這些案例樣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統計情況,大大提早了中國淀粉、油脂、蛋白質在建筑材料中應用的歷史。發現 1/2 以上古代灰漿樣品含有 1 種及以上有機物,尤其是重要建筑。
免疫分析技術是利用抗體與抗原的特定結合關系而進行檢測的技術,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和靈敏度。報告中介紹了秦始皇兵馬俑彩繪膠結物檢測;麥積山泥塑和壁畫膠結物檢測;須彌山石窟泥塑和壁畫膠結物檢測等案例。尤其在跨湖橋遺址發現的中國最早獨木舟的材料檢測中,嚴謹地證明了中國利用大漆的歷史有8000年以上。化學分析和免疫分析都需要根據被檢物質的具體特征進行設計,特別是免疫分析鑒別力強,精度高,耗樣品量少,將成為未來考古和文保領域最重要的檢測方法之一。

圖/來自發言人ppt
文物建筑保護的科學研究問題
黃繼忠 ?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科學研究院

來自上海大學的黃繼忠老師從文物建筑的主要病害類型和文保領域常見的工程問題出發,探討了前期研究、材料與技術研究的重要性問題。
首先以實例的方式總結了文物建筑保護中常見的病害,包括諸如瓦件松動導致滲漏、構件風化糟朽劈裂、木架歪閃、地基下沉、墻體開裂失穩、壁畫、彩塑病害、蟲害、古建筑火災等病害類型及影響。繼而討論了建筑遺產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列舉了“豆腐渣工程”、反復維修、“保護性破壞”、久拖不決、爭議維修、治標不治本等反面案例,提出其原因在于前期研究不夠、病害機理不清、監測檢測方法有待改進、穩定性評價技術與方法不完善、保護材料研究不夠等問題和缺憾。
最后,提出強化前期研究和加強保護材料與技術研究的解決思路,并列舉了故宮養心殿和浙江古月橋修繕工程兩項成功的保護和研究案例來闡釋前期研究的重要性。并指出研究的工作還包含古建筑文化研究、建筑材料腐蝕機理研究、磚石木等構件無損或微損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穩定性評價技術和方法研究、文物建筑防水治水材料與技術研究、磚石木構件加固保護材料與技術研究、木結構防火材料研究等多方面的內容。
圖/來自發言人PPT
近現代建筑保護中幾個問題探討
藍戊己 ?上海天演建筑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藍老師作為業內的建筑平移領域的專業人士,這次也從不同方面和我們探討了近現代建筑保護中的幾個問題,介紹了他眼中平移和保護的重要聯系。
他講到,平移和頂升都是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的。平移是對歷史建筑進行加固改造時,對最小干預原則的一種實現形式。在面對一些城市問題時,例如由于歷史演變導致城市地形上升或下降形成洼地,對身陷其中的歷史建筑來說,“平移”無異于是一種“拯救方式”。
相對于人為大拆大建對歷史建筑的破壞,藍老師認為將歷史建筑平移是一種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最為優選的方式。他舉了北京西長安街雙塔的例子。1954年,因西單到新華門段路窄,決定將金代建成的矗立于幾百年風雨之中的慶壽寺及雙塔夷為平地,原址上建起電報大樓。他認為,面對這種問題,如果能將建筑平移,是對歷史遺產最好的保護。?
Conserv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t York Minster
約克郡的保護研究與發展-以約克大教堂修繕為例
Ms.Laura Cotter

來自英國的Laura Cotter女士和我們分享了約克郡大教堂的保護研究及其發展歷程。
大教堂位于英格蘭北部,建于1080年,歷時400多年完成建造。教堂正廳是英國最高也是最寬的哥特式正廳。除此之外,教堂收藏的中世紀教堂彩色玻璃數量居英國之首,每年有70多萬游客和信徒慕名而來。
Cotter女士是約克郡大教堂修繕項目的負責人,她向我們介紹,教堂有一個關于修繕保護的為期100年的滾動工作計劃,每年需要籌集250萬英鎊以支持其運轉。
約克郡大教堂主要使用的建造材料是石材和玻璃,這些也是教堂價值的重要載體,在修繕保護時,需要根據材料的特性來制定安排相應的工作計劃。聘請專業的石匠、開辟采石場等都在工作計劃之中。
最后,Cotter女士介紹說,約克郡大教堂的修繕自2018年啟動,主要目的是支持石材和玻璃的日常養護和保護維修。修繕的工作目標有四個,分別是探尋最佳的實踐方式;通過研究發現新的技術;通過新技術加強對歷史技藝的延續傳承以及增加可以被保護修繕的構件的數量。

圖/約克郡大教堂 圖片來自網絡
Craft Conservation in Germany
德國的手工藝保護
Titus Kockel 德國技術工藝委員會

來自德國技術工藝委員會的Titus Kockel先生從手工藝貿易、手工藝保護、策略與行動以及國際網絡這幾個方面介紹了手工藝在德國的保護與發展情況。
德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因此它的手工藝具有區域多樣性,或者說都有其獨特的技術、工作思路和傳統。德國技術工藝委員會是一個代表德國所有手工藝公司利益的組織。Kockel先生向我們介紹了德國手工藝從業者的培訓機制:在15-20歲的時候成為一名學徒,用3年半的時間完成學習,用1-2年參加工作實踐;五年之后會更加專注到某一個門類的實踐中,最終花費7-9年的時間,完成一個專業手工藝人的培訓。德國的手工藝從業人員的培訓機制有序且有著良好的監管。但與此同時也一直在面臨挑戰:過去20年來,手工藝學徒的數量呈直線下降,尤其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學員數量下降了60%,企業數量減少了15%,這造成了行業價格不斷攀升,且培訓的時間也逐漸增長。
最后,Kockel先生指出,面對當下的不樂觀景象,德國手工業部門目前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希望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成為手工藝傳承者;希望推動更多的研究、開發更多的工具,找到更多的方法來幫助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圖/來自發言人ppt
影像建模技術在文物保護工程中的應用
趙令杰 ?廣州慕光科技有限公司

來自廣州慕光科技有限公司,同時也是中央美術學院高精尖研究員的趙令杰老師介紹到,影像法建模作為古建筑測繪應用的“新”技術手段,基于數碼照片的三維實體建模技術則可以直接從一系列的數碼照片中獲取研究模型的光照和紋理信息,然后重新構建出具有真實“照片級別”視覺效果的三維實體模型或模型場景。由于圖像本身包含著豐富的場景信息,自然容易從圖像獲得照片般逼真的場景效果。趙老師認為,基于圖像建模的方法成本較低,真實感強,自動化程度高,因而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文保工程領域值得被大力推廣應用。

圖/數字建模的一些應用 來源/發言人PPT
作者: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孫闖、黃學菲
更多博覽會同期學術論壇請繼續關注HPI國際建筑遺產保護博覽會,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與您分享現場精彩內容!